陕西机电职院实践团赴汉中调研|解码非遗 触摸历史

来源:互联网 阅读:- 2025-07-16 10:19:20

近日,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纬寻踪非遗藤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开展了一场聚焦当地特色非遗技艺的深度调研。实践团成员们走进良顺匠心藤编厂、汉中藤编博物馆等文化地标,通过沉浸式体验,不仅触摸到了汉地历史文化的脉络,更深刻感悟了非遗传承在当代的蓬勃活力。


聚焦藤编: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实践团此行的重点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实践团参观了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这里,一根根青藤在匠人们手中翻飞,经过采集、蒸煮、剥皮、刨平、抛光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最终化作精美的茶几、藤椅或工艺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公司董事长陈良顺介绍,一件藤编家具的诞生,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如今,汉中藤编已从过去农家院落的副业,发展成为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传承有道:创新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在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汉中藤编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创新传承模式的探索。黄官镇非遗藤编不仅注重技艺传承,更积极拥抱市场变化。政府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农户居家灵活就业。针对藤编技艺学习周期长、年轻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藤编企业采取了灵活的“就近学艺、师傅带徒、补贴激励”等方式,鼓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新人,为技艺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此外,汉中藤编产业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店铺,70%的业务依靠网络销售,蒲扇等消夏产品在“618”等促销活动中销量屡创新高。这种“云端带货”模式,让传统手工艺品跨越山海,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年均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实践团成员们亲眼目睹了发货区内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一件件藤编制品被装箱、贴单,发往世界各地,真切感受到了非遗产业化的强劲脉搏。


多维体验:触摸历史,感悟文化自信

  除了藤编,实践团还参观了汉中市博物馆等地标,通过文物、史料和讲解,进一步了解汉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博物馆,一件件造型各异、从百姓日常器具到艺术珍品的藤编藏品,清晰地展现了这项技艺源远流长的传承脉络。实践团成员们亲手体验了藤编基础工序,在指尖与藤条的每一次接触中,感受到了非遗技艺始于自然、成于匠心的独特魅力。

  此次汉中探访,对实践团成员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队员们纷纷表示,以往在书本上看到的非遗与历史,如今变得鲜活而具体。这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更是一次情感与记忆的延续。未来,团队计划认真整理调研笔记,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将汉中特色非遗的魅力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他们还将把调研成果系统梳理成报告,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乡村非遗的活化与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努力以青春视角,讲好非遗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的此次汉中探访,是青年学子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对话,也为汉中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的良好风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