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一线显担当:竹林关镇构筑铜墙铁壁护民生
9月30日清晨,丹凤县竹林关镇工作群被一串急促的防汛指令点亮。蓝色预警像一道无形的警戒线,将全镇拉入防汛战时状态。与此同时,佩戴红袖章的巡逻队员已踩着晨露出发,他们的身影在丹江河岸线上连成一道移动的红色屏障。
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竹林关镇,正经历着甜蜜的烦恼。丹江河与银花河在此缠绵交汇,滋养出万亩良田的同时,也孕育着每年汛期最严峻的考验。10余个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河岸两侧,秦岭腹地的特殊地形更让防汛防滑成为悬在干部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预警就是冲锋号!巡查队员的胶鞋很快被河水浸透,他们用沙哑的嗓音劝离河道里捞鱼的老人,用身体丈量每处滑坡隐患点。地质灾害监测员老张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银花河段水位上涨15厘米,南丈沟后山出现新裂缝...这些数据通过卫星电话实时传回指挥部,化作电子地图上跳动的红色光点。
雨滴敲打安置点彩钢棚的声音中,村民卢金宏正帮工作人员分发被褥。以前住在山沟里,雨声就是警报器。他摩挲着崭新的棉被,现在有干部24小时值班,连我的降压药都备好了。窗外,镇党委书记正带着应急灯挨个房间巡查,他的雨衣下摆还在滴水,却把唯一的热水壶递给了抱孩子的年轻母亲。
当晚10点,暴雨如注。镇防汛指挥部灯火通明,卫星云图上的雨带不断逼近。必须赶在泥石流前完成转移!随着一声令下,村干部们冲进雨幕,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在陡峭的山路上,他们用背篓运送老人,用绳索固定担架,最终将17户村民全部安全转移。当最后一批人抵达安置点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供稿:江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