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松|悲喜剧•风俗录•浮世绘——我读《书院门1991》

来源:互联网 阅读:- 2021-06-21 09:11:08


悲喜剧•风俗录•浮世绘

——我读《书院门1991》

文|刘岩松

我在作家康铁岭先生的《书院门1991》的一百多万字里,看到的是悲喜剧、风俗录和浮世绘。

透过人事描写,我看到了那时文化市场的悲喜剧。



自1990年惊蛰那天晏子敬走进书院门、踏入百年老店聚贤堂,自称“看看”因代公购笔打过交道的江湖人称赵先生的掌柜赵怀仁起,至1992年初春三月一个清晨天亮时分,晏子敬在书院门里一个“上好风水”的院子里一间寄居的小屋内收拾起自己的简单衣物,出门巧遇刚干上开出租车工作、原蹬三轮拉散物维生的乡党小虎被后者送到火车站,下车后手中拿着私心迷慕的异香道姑灵仙子留给他的道观地址直奔火车站止,近两年的时间,以书院门为主舞台,辐射西安小巷、东六路图书批发市场、深圳、六原剧团、河南某县豫剧团、河南某佛教寺院、河南乡下、渭北乡村、崆峒山道观、西安南郊乡村、陕北农村、临潼乡村与矿区......众多场景及几十个人物,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悲中有喜、喜中亦悲、悲喜交织、喜悲难分、先喜后悲、似喜实悲的人间活剧。这些活剧,客观呈现,历历在目,引我读时亦生悲喜而又总觉与人物们有着或远或近的距离——保持着兴味盎然而又清醒无误的看剧感而非感同身受的进入感;这也许与作家铺陈人事看似力求客观,实则深入事中人心并将其特征勾勒出来有关?如131页的第七小段——“还是人家七岁红拿得起架子,坐在上房,品着茶,吃着点心,时不时地吃些水果。这架式一看就是阔太太的摆架。”让人读着倍感生动,而又心生哂笑。书中处理事中人,莫不如此。作家对一幕接一幕的人物命运悲喜剧及其深在内涵完全未预置评,倒是传尽了人物的自身感受。



我从人们的悲喜剧中,体味到的最大悲喜剧是中国文化在那时及那里,被扭曲、被做假,变为用以谋生的低劣文化商品,兜售给对文化真相与真实价值认知度极低的国内外消费者,这或许是中国文化市场那时的极大悲哀?——同时,或许又是那时部分百姓不幸中的大幸——得以谋生且也扭曲地亲近了文化(喜剧来了!)?历史发展难有理想条件,但仍在曲折前进;人类进步难有纯净环境,然亦有莲花盛开。原生态的悲喜剧,才是真实生动、令人信服的悲喜剧;原生态的悲喜剧,才能给予活生生的人们,以期待理想的迫切和创造真美的决心!

从情节内容与语言风格,我看到了西安古城幻变的风俗录。

无论书中(大多通过书中人物)对书院门、古城街道、郊区、乡下、寺庙......等地古今历史的陈述,还是对当时风物、饮食、景况、婚丧、娱乐......的描摹,都给人一种类“清明上河图”式的感觉,应该说是场面更开阔、时序更丰富的四季古城风俗画卷。无论画中人物在豪饮、在思忖、在欢唱、在街斗、在吃醋、在调情、在偷情、在孝敬、在暗泣......都刻上了那个时期的书院门式烙印。



翻动我与任务下达者王宏民兄的微信对话,看到了两段读中感受。一段是——2020年12月17日书院门1991:很好读!堪称是当时西安市井的风俗画。叙事语言脱胎于古代话本,人物对话活用现代陕西方言,以陕南山区县城小学代课老师晏子敬被夺妻、被长假省城谋生的经历,串写了改革开放十多年后西安市井的一群人物,通过对每人来龙去脉的陈述及对他们关系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西安文化市场的生态群。另一段是——2021年5月6日我感到书院门是一幅时代转折期的西部市井风俗画,对改革开放初期百姓生存与生活空间开阔起来情势下,一个有传承的古文化市场上的众生相的生动描摹。书中人物栩栩如生——两大巨册,犹如两颗硕大无朋的动态“琥珀”。

从书的角色中,我看到了那时底层人物的浮世绘。一个个人物,无不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精心提炼的类型特点。让人感到作家所说“个个有原型”应非虚言,更看到作家将原型雕塑为典型人物的不凡功力;还让人感到作家对社会结构各层次人士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特质表现得恰到好处。

如果非要挑剔作品的不足,在赞叹其为客观表述的巨匠之作的同时,也许可以说其文本过于近话本而非现代小说。这也许是一枚金币的两面——近话本则读书仿佛听书、轻松无碍,却难有雅美之感。不过,其中的严肃文学精神与通俗文学形式巧妙结合,是非常成功的。我与王宏民兄微信交流时,他认为此著“介乎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我深以为然。

在结构上,宋仓海及其徒弟这条线,02节就已出现,给人以其与晏的经历线是二声部的感觉,到后来处理成可有可无的插入乐。也许,其内容在张大圣收徒弟时再倒叙出来,更自然些也未见得呢。

综上所述,《书院门1991》让我看到——

人间的悲喜剧与文化的悲喜剧,在这里一明一暗地上演;

生活的风俗画与劳作的风俗画,在这里一表一里地完成;

个性的浮世绘与典型的浮世绘,在这里相反相成地勾勒!

微瑕不掩巨瑜,我读到了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长篇巨作。

2021年6月1日于深圳



作者简介:



刘岩松,1958年生于四川阿坝州黑水县。先后生活于四川灌县(现都江堰市)、宁夏青铜峡镇、陕西汉中褒城街、咸阳、西安及深圳。1974年12月高中毕业,1975年3月下乡插队,1977年高考进入陕西中医学院(现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做过临床医生、专业创作、编辑/记者、企业管理顾问等工作。


推荐阅读:叶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