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精神、探访复原老兵

来源:互联网 阅读:- 2020-09-08 09:10:10

追寻红色精神,探访复原老兵,今年8月,武汉东湖学院三位来自陕西的同学,响应学校三下乡活动,在家乡开展红色实践队,通过对宋秋歧、宋红昌、侯让歧等多位老兵的采访进一步深入了解属于那个年代的红色记忆。

在开展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采访老兵是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观察,以及询问等方式了解老兵们的生活状态,在采访完两名老兵后令人深刻地体会到:抗战老兵精神让人敬佩,他们的故事也应当被人们知道,新时代也理应将可贵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结束革命战争后,老兵前辈们有的选择了退伍,从部队生活到现实生活,但是他们大多亲临战场,身体受到武器不同程度的伤害,在祖国艰难的历史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关心关怀这一群体的晚年生活是政府、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他们的晚年,政府虽给以了相应政策优抚,但更多的是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针对经历过战争的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关怀明显不足。因此,与抗战老兵面对面地交谈,并与当地民政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对了解抗战老兵养老现状,切实保障其晚年生活,对抗战老兵养老模式的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采访复原老兵

本次实践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每位抗战老兵的参军历程随年限、军务职位、工作职责等方面有各自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老兵宋秋岐说:“那个时候思想也很简单就知道,小时候通过这些电影呀,当时的小人书,对英雄比较崇拜对军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咱们的解放军比较感兴趣,他们的那种生活节奏他们种理想他们那种勇敢的精神,都使人很敬佩,敬佩感。”通过小人书,电影,还有英雄崇拜,自此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最终走向了参军的道路,为报效祖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老兵宋红昌则是对当时国家发展的进步感到自豪,他说:“印象最深当兵的时候就是1976年刚去的时候咱们国家那个时候咱们那个时候的兵种是国防科卫,我们是卫星观测站,那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那时候卫星成功发射第一次,那种发射成功的那种喜悦,我们那时候的国家的科技比较落后一点,发射成功的时候觉得国家祖国的发展还是可以的,因为卫星都上天了,国家科技的进步让我印象深刻,最大的感触还是为祖国的伟大的发展尽一份力”。

采访老兵侯让岐时,他着重对新一代红色教育的发展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去年去了延安了,我们去了延安在杨家岭也看了一下,在宝塔山也上去看了一下,清江山那个有一个革命纪念馆我们也去了一下,去枣园也去看了一下,主要是那些教育基地,老一辈都不容易感触挺深的,他们看了一下很感动,那个时代的人确实都不容易,困难得很,吃的也没有,喝得也没有,在延安去一看那个地方就是个山区么据他们说是不适合人类居住,很艰苦去延安确实感触挺深的,(红色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的人都向钱(前)看都不种地了,还是教育,要出去转一下去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看一下,扶郿战役烈士陵园去看一下,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现在国家对党员的“两学一做”为了在思想上赶一下,如果不教育的话人们都懈怠了,现在你们的教育比我们那个时候的教育都普遍好,现在的大学生很普遍,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只上个高中,现在大学生很普遍了,多读书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讲,像国家的建设和对个人负责都有好处。”

抗战老兵身上的红色精神

采访抗战老兵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从故事内容中也感受到了当时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的不易,同时了解到我们的国家一直都在努力变得更强,如同那句“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后人也跟随前辈的脚步,变得更加强大,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前辈们身上也有许多身为新一代大学生需要学的东西,他们身上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不延续,才鼓舞了中华儿女为社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万众一心,披荆斩棘,破除西方敌对势力诋毁,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在各种压力和挑战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终坚定执着、砥砺前行,书写了惊人的“中


推荐阅读:广西都市网